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欢迎来到中国古动物馆官网!
首页
场馆概况
古脊椎动物馆
人类演化馆
特展展厅
3D放映厅
达尔文实验站
机构及高级管理人员
馆徽(logo)
购票入口
参观指南
最新动态
头条新闻
媒体报道
科普活动
达尔文大讲堂
科普文章
古动物馆奇妙夜
小小讲解员
重点展品
展览策划
展览推荐
展览回顾
联系我们
模型制作
模型业务
雕塑业务
装架业务
3D复原业务
俱乐部
小达尔文俱乐部
远山探险俱乐部
志愿服务
活动报道
志愿者招募
历届志愿者名单
文创产品
出版物
留言版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古人类
石器及艺术品
19
关闭分类
中国古动物馆|www.paleozoo.cn
产品分类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古人类
石器及艺术品
全部
当科学发现遇上科幻电影——“阿凡达伊卡兰翼龙”特展
发布时间: 2021-01-26 16:40
商品信息
2014年9月11日,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中国和巴西两国古生物学家在我国辽西距今约1.2亿年前著名的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翼龙化石,由于其头骨形态结构酷似《阿凡达》电影中潘多拉星上的“飞龙”斑溪兽伊卡兰(Ikran),因此被命名为阿凡达伊卡兰翼龙(Ikrandraco avatar gen. et sp. nov.)。
在《阿凡达》电影中有两种“飞龙”斑溪兽(Banshee)——伊卡兰(Ikran)和托鲁克(Toruk)。这些潘多拉星上的大型飞行动物既不像鸟,也不像蝙蝠和翼龙,很可能是参考了许多地球上的飞行脊椎动物后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已经灭绝的翼龙。主角的坐骑“最后的影子”——托鲁克的头部形态就很像是两种翼龙——古魔翼龙和古神翼龙的头骨混合体。伊卡兰显然被电影艺术家们在托鲁克的基础上做了些许调整,去掉了头骨顶部的头饰,而仅保留了下颌的脊状结构。意外的是,这种艺术家的想象之作却为我们提前描绘了一种生活在白垩纪的会飞的地球生物,这就是最新的翼龙发现——阿凡达伊卡兰翼龙,它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伊卡兰翼龙的下颌骨脊呈半圆形,边缘平滑似刀片状,很可能还具有一层较薄的角质鞘,这使得其在飞行和捕食时具有切割流体和降低阻力的功能。它们在生活的淡水湖泊捕猎食物的过程中,会贴近水面飞行,薄薄的下颌骨脊切入水中,一旦发现水面附近的猎物就迅速将其捕获,下颌骨脊在这一捕食过程中就起到了切割水流和瞄准猎物的作用,类似于现生剪嘴鸥的捕食行为。伊卡兰翼龙下颌骨后侧发育的钩状突主要功能很可能是为了附着柔软的皮质喉囊,也代表了喉囊最前端的位置,喉囊可以用来储存食物,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捕食方式。
2014年9月24日起,“阿凡达伊卡兰翼龙”正型标本及另一块归入标本将现身中国古动物馆一层热河生物群展区,带您领略科学发现与科幻电影的激情碰撞。
上一个:
中国古动物馆2013......
下一个:
中国古动物馆金秋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