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欢迎来到中国古动物馆官网!

最新动态
中科院隆重纪念中瑞西北科考80周年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1-25 | 12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科学院网站5月9日讯80年前的今天,有一支特殊的团队从北京的西直门起程,登上西去的列车去履行他们盼望已久的一次考察。可能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支团队所率领的考察活动后来竟持续了6年之久并行程万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考察竟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史和对外交流史上的一次壮举。这支特殊的团队就是蜚声中外的“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
  今天,来自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古生物学、植物学、考古学、人类学、科学技术史等领域的学者以及考查队员的后辈子孙们会聚一堂,在距离考查团起程地不远的地方——西直门外大街上的中国古动物馆,隆重纪念80年前的这次伟大壮举。
  纪念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瑞典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活动主要包括“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80周年”纪念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鸿桢、吴新智、张弥曼、翟裕生、丑纪范等专家出席了纪念活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廖育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所长朱敏以及考查队员亲属代表在活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在致辞中评价道,“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与外国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所组成的大型综合科学考察团,它一改清末以来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畅行无阻随意发掘,致使大量珍贵文物资料流失国外的耻辱历史。他们所签订的19条协议,成为以后外国人来华考察与我国签约必须遵循的典范,这个协议“开我国与外人订约之新纪元”(刘半农语——编者注)。瑞典驻华大使林川先生也莅临了本次活动,他评价这次科考活动是中瑞友好交往的良好开端。
  开幕仪式结束后,来自中国和瑞典的自然科学史学者们作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据学者们介绍,“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察活动开始于1927年,结束于1933年,考察活动本身及其取得的成果,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外科技交流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考队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炳昶和在世界历史上备受争议的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分别担任中、外方团长。在所有团员中,中方占10人,瑞典、德国等欧洲团员占17人,他们分别负责考察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天文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项目。这次考察的结果,就中国团员而言,比较突出的包括丁道衡在内蒙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在新疆调查了各地的矿藏;袁复礼在新疆、宁夏等地采掘到大量的爬行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新疆二齿兽、布氏水龙兽、赫氏水龙兽、魏氏水龙兽、袁氏阔口龙、袁氏三台龙、奇台天山龙和宁夏绘龙等,一次考察发现如此众多的爬行动物化石,这在以往还是不多见的;袁复礼、丁道衡、詹蕃勋、陈宗器在考察中都绘制了大量地图;陈宗器还对罗布泊的轮廓和它的变迁经过做了测量和考察,这是地理学上很有意义的一件工作;郝景盛则是我国较早在青海和甘南作植物地理调查的使者;黄文弼对吐鲁番交河城雅尔崖古墓葬区的发掘以及罗布泊北岸土垠遗址的发现,也是非常出色的考古工作。
  为配合纪念活动而举办的展览布置在中国古动物馆的一层展室。所展出的展品都是活动主办单位的珍贵馆藏,许多展品都是第一次和公众见面。在这些珍贵的展品中,文献资料和考察队员使用过的科学仪器、生活器具是自然科学史所提供和征集来的;在旧中国古生物史上曾经轰动一时的袁氏三台龙、袁氏阔口龙、奇台天山龙、新疆二齿兽、赫氏水龙兽等远古动物化石则是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标本库中提取的珍贵化石标本。这些珍贵的标本曾历经风雨,被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精心保护到今天,除饱含的学术价值外,还有一份厚重的历史价值。瑞典驻华使馆文化处也对本次展览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为纪念活动特别提供了考察队员李伯冷(P. Lieberenz)实地拍摄的黑白纪录影片以及部分欧洲队员的图片和文献。该展览将对外展出三个月,对这次壮举抱有兴趣的历史和古生物爱好者请千万勿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