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欢迎来到中国古动物馆官网!

最新动态
中国古动物馆五一期间的特展和科普活动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1-21 | 987 次浏览 | 分享到:
五一期间,中国古动物馆将为大家带来一份特别的礼物。
一.胡氏辽尖齿兽特展
  一件来自中国白垩纪地层已经绝灭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发现,填补了哺乳动物中耳形成之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爬行类的下颌骨由若干不同的骨片构成,而在哺乳动物中下颌仅由一块骨片构成(即附着牙齿的齿骨)——大部分其余的骨片已经演化为中耳的骨片(外鼓骨、锤骨)。然而,却一直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记录这一转变。
  最近(4月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等描述了一件化石标本,代表了三尖齿兽类的一个新种——胡氏辽尖齿兽(Liaoconodon hui)。其下颌成分已经开始转变为现生哺乳动物中耳的听小骨。
  听觉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感官功能,将所有哺乳动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听觉是一个重要的适应演化,对生存来说至关重要。通过中耳的一个微小但复杂的结构,哺乳动物获得了比其它脊椎动物对更大范围声音更为敏锐的听力。这种敏锐的听力在恐龙主宰的中生代对哺乳动物夜间活动的发展和生存非常关键。哺乳动物的听觉适应是由中耳的3块小骨(即锤骨、砧骨和镫骨)加上耳膜的骨环联合组成。中耳的这些骨骼由它们的远亲爬行动物的下颌关节骨骼演化而来。古生物学家一直在研究这些早期类型的下颌骨骼如何与下颌分离,再逐渐演化成现代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路径,胡氏辽尖齿兽标本填补了哺乳动物中耳演化的重要环节,此次特展将展出这件珍贵的化石和复原图。
赵闯绘制
二.“征服蓝天400,000,000年”飞翔特展
  中国古动物馆还将继续展出“征服蓝天400,000,000年”特展(1月22日开幕)。这个特展是结合我国古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鸟类是恐龙的后代”,通过昆虫篇、翼龙篇、恐龙和鸟类篇、哺乳篇、人文篇和保护篇6个部分,展示动物飞行的演化,以及人类征服蓝天的过程。此次特展展出了近百件珍贵的化石和现生标本,以及各类图版、模型。
三.大展宏“兔”—兔年特展
  2011年是农历兔年,中国古动物馆继续举办:大展宏“兔”—兔年特展。 兔是老百姓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民间曾有玉兔、兔儿爷等传说;以及属兔的人可以步步高升,给人们带来吉祥与平和。在生物界,兔形类是一类重要的动物资源;由于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强,如森林采伐,草原农垦和环境污染等等的影响,兔形类的生态环境已经今不如昔,不少种类濒临消失的境地,如我国的雪兔、海南兔、塔里木兔和柯氏鼠兔等。兔形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次特展将主要从兔形类的起源和演化、兔形类发展的顶峰时期,以及兔形类的衰退时期几个方面对兔形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展示,展品中包括“世界第一兔”——远古道森兔的头骨化石,它产自内蒙古二连地区,是我国古生物学家研究命名后首次与公众见面。
四.恐龙科普剧“博物馆之夜—梦回白垩纪”将在中国科技馆儿童科普厅演出
  1亿2千万年前,古老又充满勃勃生机的热河地区曾经生活着大量的恐龙、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赫氏近鸟龙、小盗龙等恐龙时代的小精灵和中国翼龙分享着天空滑翔的乐趣。当然,这里也有着可怕的肉食恐龙:灵活的帝龙以及这个世界的霸主———中国暴龙,都想把那些小精灵变成它们口中的美餐。5月2日,“博物馆之夜——梦回白垩纪”恐龙科普剧将在中国科技馆呈现这精彩的一幕。
  春节前中国古动物馆多功能厅举行了恐龙科普剧的首演,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把恐龙剧打造成中国古动物馆特有的品牌,更好的宣传近年来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他们又重新对服装、音乐进行专业改版,从北京剧装厂定制了8套恐龙服装,定制的服装使演出更加专业。演员则从小达尔文俱乐部的成员中挑选,年龄从6岁到12岁。逼真的服装、美妙的音乐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将给孩子们带来节日的快乐。
五.立体科普影片“白垩纪公园”
  2010年,立体影片经过上海世博会的示范和放大,成为博物馆科普的一大特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美国海星公司合作,联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精心制作了一部全新的4D科普影片“白垩纪公园”。其3D版本,在北京独家由中国古动物馆播放,票价仅为10元,欢迎观众前来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