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欢迎来到中国古动物馆官网!

中国古动物馆迎接所庆馆庆举办“博物馆之夜”纪念活动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1-20 | 453 次浏览 | 分享到:
     1929年12月2日,“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开启了中国古人类学的研究,当时负责“北京人”发掘的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也是现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后简称古脊椎所)的前身。今年既是“北京人”头盖骨发现85周年,也是古脊椎所建所85周年,以及中国古动物馆建馆20周年。2014年12月1日晚,中国古动物馆在全新改造布展的展厅中,举办了“博物馆之夜”纪念活动。
    尽管深冬的北京寒风凛冽,却无法阻挡观众的热情。在中国古动物馆新开辟的“科学讲堂”,浙江曙鱼、伍氏献文鱼、半甲齿龟、顾氏小盗龙、中生代鸟胚胎、哈密翼龙蛋、札达三趾马、仙兽、阿喀琉斯基猴等近20件珍贵标本闪亮登场,尤其“北京人”头盖骨两块真迹标本的露面更是将会场气氛推至高潮,这是1966年发掘出的两件化石,解放前发掘的标本可惜都在二战中丢失了,但巧合的是,这两件后发掘出的标本,正好与过去丢失的标本中的一件能拼接出一个较完整的头骨。小朋友们纷纷围观周围,听科学家讲述关于生活在40多万年前的“北京人”的故事。

孩子们观看北京人头盖骨标本
    12月2日古动物馆的“中生代的吸血鬼——揭秘中生鳗的生活史”特展正式开幕,参加“博物馆之夜”的朋友们得以先睹为快。张弥曼院士亲自为大家介绍了她和她的团队刚刚完成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张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了遥远的中生代,仿佛亲眼目睹了这种无颌鱼类的从河到海,又回到河流的神秘一生。

张弥曼院士给来宾和观众作科普讲解
    此外,中国古动物馆自主开发的古生物文化产品“中国恐龙知识扑克”也在当晚进行了简短而生动的发布仪式。恐龙专家、古动物馆的科普工作者以及与啄木鸟科学小组的艺术家历时两年合作,从我国已发现的244种恐龙中精选出了108种具有代表性的恐龙,组成了一套两副中国恐龙扑克。这些恐龙涵盖中国全部21个产恐龙的省区,跨越了侏罗纪和白垩纪两大恐龙时代,推出了46位在恐龙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中外恐龙研究者,并配以中英文双语和精美的恐龙复原图。这是世界上首次以中国恐龙为专题,推介中国恐龙知识的文化产品,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很快公众们就能拿着它,看看自己知道多少种中国的恐龙了。
    不同于以往孩子汇聚一堂才艺表演的“乐”,也有别于过去孩子们搭帐篷夜探博物馆的“奇”,此次“博物馆之夜”尝试主题创新“精”,让观众在短暂的一晚感受珍品精品所带来的生命震撼,穿越时空体会了解那些化石背后神秘而有趣的故事。

中国恐龙扑克牌海报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