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欢迎来到中国古动物馆官网!
首页
场馆概况
古脊椎动物馆
人类演化馆
特展展厅
3D放映厅
达尔文实验站
机构及高级管理人员
馆徽(logo)
购票入口
参观指南
最新动态
头条新闻
媒体报道
科普活动
达尔文大讲堂
科普文章
古动物馆奇妙夜
小小讲解员
重点展品
展览策划
展览推荐
展览回顾
联系我们
模型制作
模型业务
雕塑业务
装架业务
3D复原业务
俱乐部
小达尔文俱乐部
远山探险俱乐部
志愿服务
活动报道
志愿者招募
历届志愿者名单
文创产品
出版物
留言版
达尔文大讲堂
科普文章
古动物馆奇妙夜
小小讲解员
“9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古动物馆开幕
来源:
|
作者:
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1-19
|
707
次浏览
|
分享到:
“9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古动物馆开幕
为庆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90周年,中国古动物馆举办“90周年纪念展(1929—2019)”。展览于2019年11月30日在古动物馆科学课堂揭幕。组织者从研究所收藏的24万件馆藏中,精心挑选出90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标本,讲述中国古生物学9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史,并带领公众感受5亿多年来脊椎动物演化的伟大与神奇。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月5日。
展览的第一件展品就是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完整头盖骨的模型。1929年12月2日,时年25岁的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捧起了那个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头骨,震惊世界。从此,中国以及中国化石浓墨重彩地标记在世界古人类研究的版图上。遗憾的是,这件化石于抗战中丢失,至今踪迹皆无。现在的人们只能从这件化石丢失前制作的全仿真模型上,领略这位生活在50万年前的古人的风采。看看他的低额头、高眉脊,和我们现代人类有几分相像呢?
从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珍贵模型,到中国最早的“穿山甲”——东方蕾贫齿兽的化石骨架;从胜利油田地下2000米钻孔岩心中的古鱼化石,到揭示4万年前古人类穿鞋证据的人类脚趾骨;最后是2019年最新的两项成果——卡蛋难产的施氏慈母鸟,以及被称为“恐龙中的蝙蝠侠”的长臂浑元龙。科学课堂展出的全部14件标本都是首次对公众展出。另外69件标本则分散在古动物馆的相关主展厅中,包括“中华第一龙”许氏禄丰龙,炫耀羽毛的胡氏耀龙,以及小巧的古老类人猿阿喀琉斯基猴等等。还有7件标本因为过于巨大(如中华盗龙、化石“九龙壁”等)或过于脆弱(如单指临河盗龙)而不得不以图片形式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览为每件标本配备一个标有编号的化石标签,从1号到90号。这些编号正是根据化石发现或研究的年代顺序排列的。当你看到一个较小的编号时,它肯定是较早时期发现的标本,说不定比你的爷爷“年纪”还大呢!
展览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互动展项——“生命之树”。这是国内首次以中国的脊椎动物化石为蓝图,特别制作出的演化“生命之树”。树上有90件标本的剪影图,观众可以尝试将特制的90个小展牌,挂到树上的相应位置,探索远古生物的在“生命树”上的演化位置,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和演化关系。
90件化石虽然只是沧海一粟,却不仅描绘了生命演化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微缩景观。漫步展厅,公众更可以领略到中国90年时间里由弱到强的了不起的“进化”。
关于这90件标本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中国古动物馆同仁出版的新书——《证据:90载化石传奇》。该书于2019年11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装帧精美,内容丰富。适合对中国古生物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重点展品介绍】
北京直立人
1929年12月2日,这一天注定会被记录在历史中。北京,周口店,冬季傍晚。在“第1地点”古人类遗址发掘季即将结束之时,时年25岁的裴文中吊着绳索下降到一个支洞中,捧起了那个举世闻名的古人类头盖骨,也揭开了世界古人类研究的新纪元。
贾兰坡先生在1936年连续发现3件北京人头骨,再次轰动了学术界,但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后续发掘。1941年,所有已发掘出的北京人化石竟不翼而飞,成为至今未解的世纪谜案。1996年,古脊椎所根据线索曾在北京日坛公园的一颗树下进行过一次秘密发掘,但也是一无所获。而关于北京人的时代、用火证据等,又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北京人到底来自何处?他们在周口店生存了至少30万年,是灭绝了?还是离开这里迁往了别处?他们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吗?1941年神秘丢失的那批珍贵标本还能找回来吗?还有太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回答。
许氏禄丰龙
“千万年前一世雄,赐名许氏禄丰龙。种繁宁限两洲地,运短竟与三叠终。再造犹见峥嵘态,像形应有浑古风。三百骨骼一卷记,付与知音究异同。”这是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之父杨锺健先生为许氏禄丰龙写下的一首诗。
因为抗战形势所迫,1938年7月,杨锺健先生转赴昆明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并随即开展了对云南地区的地质和古生物化石调查。当年冬天,地质学家卞美年在禄丰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许多脊椎动物化石,并将这些材料运至昆明。经过初步修理和研究,发现大部分是恐龙化石。1939年,杨锺健先生组织了正式发掘,采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1941年,杨锺健将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是我国第一具由中国人自己发现、发掘、研究和装架的恐龙,也是中国地质时代最早的恐龙之一。它生活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属于早期蜥脚型类。
先驱杨氏鱼
20世纪中期的瑞典是古生物学界 “麦加”,那里的学院派高手云集,并有一种叫做“手工断层扫描”的技术,可以在没有CT技术的时代放大化石内部以便研究,但是需要大量时间来制作模型。张弥曼先生成为“朝圣”的一员。她只用了2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本应需要25年之久才能完成的杨氏鱼的蜡质模型。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新信息最终改变了世人对四足动物起源的认识。
张先生通过对连续切片的细致研究,先后研究了杨氏鱼和杨氏鱼的“姐妹”奇异鱼,并提出了杨氏鱼没有内鼻孔的结论,改写了四足动物起源的传统理论。后来张先生的学生朱敏带领团队正是循着这个框架追索着脊椎动物的登陆历史,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原始热河鸟
在鸟类起源这个科学问题上,来自中国辽西的化石材料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我们对于“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羽毛起源和鸟类的飞行起源”等理论问题的认识,正是因为这些化石证据而获得了根本性的提高。
原始热河鸟是周忠和和张福成2002年在 Nature 上命名的发现于辽宁朝阳的具有骨质长尾的一种原始鸟类。在已发现的鸟类中,其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各种证据表明热河鸟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一种重要的过渡类型,对研究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藏披毛犀
冰期动物,如大家熟悉的猛犸象、披毛犀等,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在更新世全球变冷事件中应运而生,随着第四纪冰盖扩张而演化出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一版中,曾预断生性喜好寒冷的冰期动物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之后随冰期往南扩散,可达东亚。这个观点也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们接受,并相信了一百五十多年。然而过去十多年的化石新发现对此提出了挑战。原来那些满身毛发、萌态可掬的家伙们,它们的家乡竟在青藏高原!
西藏披毛犀的发现反转了达尔文讲述的冰期动物的演化故事,400万年前冰封雪裹的青藏高原,那里是披毛犀诞生的“摇篮”,最早的披毛犀在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寒条件下崛起。100万年之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冷,严寒环境的蔓延,已经经受过高原寒冷“训练营”锻炼的披毛犀的先驱们,从高原出发向高纬度的西伯利亚迁移,一路“步步为营”,最后广布北极圈地区,成为最为成功的冰期动物。
上一篇:
关于授予秦子川“中国......
下一篇:
“达尔文大讲堂”第二......